中國思想野馬李劼在台首次發聲   

允晨文化於200783(星期五)下午2點,假101大樓PageOne書店舉辨【《美國風景》新書發表座談會】,現場邀請的來賓包括《美國風景》作者李劼、政論家林保華及中研院文哲所博士李奭學。本次座談會由《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先生主持,進行一場精彩深度的人文對談。2005年於《當代雜誌》發表長達三萬字的《商周之交與百年激變》而與先生結識的李劼,本次來台訪問,最高興的就是能與金恆煒先生好好對談一番。

 

金恆煒先生表示,這是李劼第一次踏上台灣這塊土地,也是第一次在台灣出版第一本書,有很多的第一次,非常值得慶賀。中研院文哲所博士李奭學則表示,他算是本書的早期讀者,在去年這本書還在編輯階段,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即請他及康正果為本書寫推薦序,但一方面因為諸事繁忙,一方面想康正果這麼有份量的學者為其作序,應該就夠份量了,所以這篇推薦序便沒有寫成,實在遺憾。李奭學並說,看李劼的書,速度實在快不起來,每讀幾句便要停頓下來,因為這樣思辯式的文章,是要用心去細讀的,文中充滿了作者反省自己,反省中國政治文化。同時,看李劼的書,也像重回他當年留學美國的時光,生活中充滿了比較,東西方的比較,他並把《美國風景》比作蔣夢麟的《西潮》,當年蔣夢麟去美國時,心中帶著一把中國的尺,而當他回到中國時,心中也帶回一把美國的尺,由《西潮》和《美國風景》看來,這一百多年前後,兩本寫中國和美國的書,所反映出來的中國,竟然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多大的改變及進步,是一件十分可怕又可悲的事。

 

而知名政論家林保華,則是李劼的老友及戰友,他們同樣在華東師大執教,也同樣經歷過專制政權的迫害,但林保華說李劼是幸運的,因為當年他來台灣時,並沒有像現在的待遇,也沒有這麼多有份量的朋友相挺。不過話鋒一轉,林保華娓娓道來李劼的遭遇,讓現場的觀眾無不動容。因為李劼在中國是有名的「三匹野馬」之一,而在1989年,因為和學生一同參與六四天安門學運,而遭中共迫害,也坐過牢,在1999年赴美參加金庸學術研究會時,毅然投奔自由,從此避居美國。但他在海外的處境也十分艱難,他是一個真真實實的異議人士,而且是一個異議學者,並不像某些民運人士,在海外即享受著和專制獨裁者同樣的待遇,而忘了當初到海外時是要繼續努力為中國的水深火熱而疾言的。而且他的直言直語,也讓他懷才不遇,但是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美國過著那樣的苦日子,他仍然不改對民主自由的初衷,正因為他是思想野馬,所以不見容於中國當權者,甚至也不見容於海外的民運人士的世界,而被邊緣化。所以林保華期待他也能來台灣發展,和台灣的思想界激盪出更多對人民有利的想法來。

 

金恆煒先生向在場的觀眾介紹李劼時,他略為激動,而且感慨萬千。他十分感動地表示非常謝謝金恆煒先生及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先生,因為他們的幫助,才讓他得以和台灣的人民有第一次的接觸,而且他自認他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而且這本書是沒有市場商業價值的,他從來寫作就不是為了大眾,也不是為了追求知識,他看事情不是以知識角度看而是以心靈角度、人文的角度來看。當他選擇和學生站在一起為六四發出怒吼時,他只是因為選擇當一個自由的知識份子,而所謂的自由的知識份子是超越任何黨派之上的,他認為自從魏晉嵇康以降,中國即沒有所謂真正的自由知識份子,一般的知識份子對於接近權勢的狂喜,是十分醜惡的。但選擇做一個知識份子,就要面對艱困的生活,不只遭受當權者的壓迫,更有同行的排擠,他們都是「體制內的民間思想者」而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者。中國正是缺少了這樣真真切切的自由知識份子。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他的處境被邊緣化也無妨,這樣可以避免涉及到政治體制。

 

他認為這本《美國風景》的性質有點像莊子的散文一樣,有些風景是他用眼晴看到的,有些則是他用內心去體會的,就像夢遊一般。李劼最後表示,他很高興終於踏上台灣的土地,他主要想來看看這個沒有被共產黨消滅的小島上的民主,是個什麼樣。台灣的民主就像是一個新生的嬰兒,但如果有人想要把這個小嬰兒送到一個垂死的政黨統治者的手上,是一件十分吊詭的事。他很高興他終於在自由的土地上,出版了他第一本書。今後他需要更努力寫出更多的作品。

 

而中央社總編輯賴秀如今天也特別到場參加這場精彩的發表會,她認為做為一個文化評論者,李劼是一個獨立思考,涇渭分明的學者,在台灣是十分少見的。而林保華的夫人女士最後則十分感性地表示歡迎李劼來台灣,雖然他們一同經歷過苦難及甜美,但都過去了,希望他往後更加關注台灣,在海外也能論著,為台灣發聲。